貨幣這玩意,很玄,它是一種「信賴」,是一種「債」,是一種「媒介」,重點還「形式不拘」
所以誰發行都不是重點,例如戰國時代的日本,喜歡用「明朝貨幣」,織田家有不少人拿「永樂旗」
在南太平洋,曾用貝殼當貨幣,因為其珍希,能當促進流通的「媒介」
最近很紅的比特幣,也沒有央行,但是全家便利商店可以買賣及交易
電子貨幣其實講很久了,10年前的天堂幣,最貴時1:3新台幣
就連不少特殊幣鈔,本身都除了法償,還可以炒作,雙重價值
印象中綠島有發行過自己的監獄幣,文革時大陸有發行可換布、糧食的一種券,都能促進經濟流通,且有公信力
以前登報的通信拍賣,也收郵票和當期統一發票代替新臺幣(因為原則上不能寄新台幣)
照此原則,消費券、郵票、印花、古董、股票、名畫、核彈頭,原則上,都是貨品兼「廣義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