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郵票的品相不好
2016年07月30日08:37
在集郵界,郵票的收藏和交易,都非常講究郵票的品相。所謂郵票品相,就是指郵票的相貌。“郵票品相不好”,是集郵交易、交流中對非全品相新、舊(信銷)郵票的一種流行用語,這種在業內常用的一句籠統性語言,如果用粗線條的方式進行梳理,嚴格的按收藏標準分類,有若干種狀況屬於品相不好的郵票。
................
................
6。磨損類,磨損是指郵票由於保管不善,或者郵件在郵寄過程中使郵票受到磨擦,從而導致郵票畫面色彩失去原有的光澤。
7。褪色類,褪色是指陽光照射郵票過久或用水浸泡時間過久(特別是高溫水浸泡)和因浸泡時誤加洗滌劑引起的化學作用,使郵票顏色失去原色光澤。
8。變色類,變色是指受某種化學試劑、化學氣體的影響,產生化學反應改變了郵票原來的色調。郵票在日光下長期被曝曬或受潮也會形成變色,變色不是原來刷色時的差錯,而是人為或故意使用某種手段,使郵票顏色產生某種異常。
9。脫膠類,脫膠是指新郵票入水致使全部背面膠脫和新郵票在保存過程中沾了水潰,或者是部分郵票受潮粘附於郵冊上及多枚郵票背膠相互粘連,在強行撕扯、揭拉時形成部分背膠脫落。
10。裂膠類,裂膠是指背膠刷得過重或厚薄不勻,在氣候變化影響下出現的縫隙。裂膠現象多見於早期郵票使用的“精糊膠”,因當時的工藝條件差刷膠較厚且偏黃,如果保存不好,背膠的縫隙會形成郵票的正面出現凹痕。
11。齒傷類,齒傷是指分撕郵票時用力不當,引起郵票掉齒的現象,俗稱“缺齒”。除撕票不當形成的齒傷外,還有:A、用郵票插冊插票時,使齒尖捲曲受 損,俗稱“齒尖捲縮”; B、從插票冊中取出郵票次數過於頻繁,稍不註意會使郵票齒孔磨圓、磨禿、折皺,俗稱“傷齒”;C、用早期小本票私鑿齒孔,如T58雞年等小本郵票,上下左 右四方會有一方無齒孔,早期的作偽者為提高本票的郵票價格,便在無齒孔的郵票邊紙上私鑿齒孔,這類用小本票私鑿齒孔的郵票,俗稱“偽齒”。
12。泛黃類,泛黃是指郵票上有斑痕和霉點。多為郵票受潮或保存不當,形成郵票紙色由白變黃。郵票受潮後,受潮的正面或背面出現紅色、褐色或黃色的點狀形或塊狀形斑痕。
13。修補類,修補是指郵票經過人為拼接、換底、補色、刮戳、二膠等手段加工形成的,這類郵票沒有什麼收藏價值。
14。氧化類,氧化是指郵票上刷的金粉和銀粉,因保存不善進入空氣後被氧化變成了淺黑色。這種刷金銀粉的郵票要依氧化程度而定,可分為均勻氧化,一般氧化,嚴重氧化等情況,只要是票面上產生了氧化,均可歸類屬品相不好。
15。白齒類,白齒是指郵票的整版含齒孔、邊紙全部刷了色,撕票時不小心,造成齒孔處的顏色脫落,留下了無色的白齒,像T46《庚申年》類似的郵票就會常出現這種齒尖露白狀況。
16。壓痕類,也叫壓印。一般是指護郵袋邊棱或其他郵品重壓所致,採取用反光觀看,會有一條明顯的痕跡(非軟折),而在平光下卻很難看見。
17。軟折類,這是常見的郵票品相問題之一。形成的原因,是撕票後人為的觸碰,或是用鑷子夾取郵票時,用力不均,造成非死折的軟摺痕。
18。紙點類,也稱為“胎記”或“美人痣”。紙點是指在造紙過程中,因紙漿中殘留的顆粒物被粘附在紙上,粘附的顆粒物經過刷色後會明顯突出,業內稱之為紙質點。這種在造紙張中產生的瑕疵,挑剔的集郵者會比較在意。
來源:
http://collection.sina.com.cn/zwyp/2016-07-30/doc-ifxunyya2790181.shtml[ 此帖被胡冰瑩在2016-08-21 22:53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