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郵人集郵數年,最後因賠了些錢,最後對集郵興趣索然,甚至倒盡胃口.
這似乎是台灣近15年來郵壇的最佳寫照.
問題出在哪?
個人認為,這些郵人雖然集郵數年,但其實仍然不懂集郵的意涵與價值;
或是對於自己的郵品需求質.量.方向仍然找不到頭緒.
假設在購郵資金還算充足(或尚可)的前提之下,
如果能適當.適時買到自己真正所需的郵品,
還會去在乎外界到底有沒有喊漲,才開始會想要購買相關郵品?
還會因郵市慘澹,郵價不受看好,望著自己所藏而嘆惜?
小弟不僅提倡"最少資金集郵法",同時也提倡"集郵保值論".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對自己真正需求"暸不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