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在香港印刷的國父像郵票可大致分為中華書局印刷(中華版)及大東書局印刷(大東版)兩類,香港中華版國父像的齒孔絕大多數12.5度,但有一批是14.25-14.5度。由於齒孔較細,俗稱中華版細齒票。細齒票產生的原因是1939年8月中華書局發生工潮,部分印製好的郵票被送到大東書局打齒孔,由於大東書局的齒孔機器不同於中華書局,遂有細齒票產生。雖然郵政總局的目錄並未將細齒票列為獨立的板式,但大多數郵票目錄都將細齒票獨立成特別一套。
以前的Scott目錄給中華版細齒票壹圓票的標價與紅印花當壹分大約相當,因此對這套郵票產生興趣,查過郵總目錄、馬氏國郵圖鑑、陳兆漢目錄、Scott、Gibbon's、JPS等目錄,發現細齒票標價都很高,但完全沒有發行數量的資料,細齒票的發行日期在主流目錄上尚未被嚴肅探討過。之後陸續參考Schumann's、羅門氏目錄(Roman's)、俞根乾目錄、大陸的中國郵票總目錄,也找過中國郵票史與李頌平的專書,這些目錄或專書也未提供確實的發行日期。
(由於紅印花熱得發燙,最近的標價僅約三分之一)
香港中華版齒度12.5(粗齒)及齒度14.25(細齒)因為是同樣的紙張、同樣的印刷廠,在圖案上無法區別,僅能靠齒孔區分,當兩者排排站時,區別不難。(下圖左邊是二版粗齒、右邊是細齒)
香港中華版及大東版都是使用大東書局的機器打孔,齒孔無法區別,僅能靠圖案。大東圓數票的「圓」字有暗記。我懷疑中華版極大東版的印刷程序有乾濕式的區別,因此圖幅有稍許差異,不過沒功夫仔細比較,還沒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