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 集郵之基礎智識- -很長請耐心讀完它-
級別: 榮譽會員
UID: 773
精華: 96
發帖: 273
升級點數: 755 點
金錢: 2578 金幣
線上時間: 36(時)
註冊時間: 2005-02-19
最後登錄: 2013-01-20
樓主  發表於: 2005-12-26 08:19

集郵之基礎智識- -很長請耐心讀完它-

           『集郵之基礎智識』

  郵識之累積並非憑空而起,它必須借助於基礎常識之補充,方可達致無所不通的境界。
郵者如果只是一昧地埋頭於票品的追尋而不去深入研究,那麼這種集郵必定是單調而且枯躁。說得更不好聽些,他已成為「郵票的奴隸」。鎖日裡只懂得以錢獵郵,或是追珍逐奇的空殼郎罷了。

  國郵前輩如周今覺、袁寒雲、陳復祥等等,不論他們在郵壇上扮演何種角色,他們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對自己的集品做深入的研究,並將其心得公諸於世,藉以提攜後進者入門。故我國郵能夠名透四海,皆乃諸住前輩努力所換來的成果。

  嗣後之郵者,斷斷續續也有人精於研究,但其發表卻是甚少,導致現代之郵史為之斷層。長此下去,三五十年後的後進者,必將難得其詳而迷航於郵海。是故,集郵之研究,乃是延續郵史不可或缺之工作。凡我郵者理應全力投入,免得郵史因我而斷。

  集郵活動始自於西洋,她們對郵史的薪火始終不敢有所怠慢,故於今日研究西洋郵史,其資料總是豐盛易取。吾等之集郵既是後隨於西洋,自當學習其研究與治史之精髓。果能如此,日後之國郵史料與創見亦必豐笥盈莢。屆時,那又何愁國郵不能發揚光大呢?

  偶來閒讀西文,識得一篇專述「集郵基本常識」之文章。其內容甚豐且引述精要,頗有引譯之價值,是以鼓勇將之翻譯出來,但盼它對我郵者有所助益,以下便是它的全文內容:

  郵者想要瞭解一枚郵票,可依它的紙張、水印、票齒,印刷與背膠等項目去鑑辨。然而這些基本大項的內涵,郵者必須充份瞭解後才能有所用處。否則,光靠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去衡鑑,往往會產生許多人云亦云的結果。故此,初集者宜定心研讀,方可從中取得一二。而此一二之識,或許就是你日後郵程之助力。

一.      紙張〈PAPER〉:

  印製郵票之紙張,其生產過程與一般用紙並無兩樣。唯一不同者,是在抄紙的過程裡使用的成型模具不同,因而在成紙出廠時,紙背或紙面會帶有不同的紋理。

  根据行家之研究;郵票用紙依其成型之模盤紋路,可分為織紋紙(WOVE PAPER)與平行格印紙(LAID PAPER)等兩大類。
  所謂的識紋紙,它的表面光滑且在燈光下,看不出有透光或黑痕者。有一種線狀織紋紙(WIRE WOVE PAPER),因其抄紙成型是採用細線網,故其成品置於燈光下可看出點點的白點,但我們還是將它歸類於織紋紙類。倘若紙漿在抄紙成型採以粗線網,其成品在燈光照射下可看到橫行或直行的平行線條,這種紙張就稱之為平行格印紙。

  法國郵者對它分得更詳細,他們是以成型之水印來分別;凡是呈顯正方型之水印者,他們稱為「方眼紋」(QUADRILLE)。呈顯長方形者,稱之為「長眼紋」(OBLONG QUADRILLE)。有種橫行線因類似於五線譜,故被稱做「音度線紋」(BATONNE)。其實這些紋理之出現,皆因其所用的網盤不同而形成的。

  郵票用紙也常被以厚薄,軟硬與顏色來區分。有一種叫「培魯爾紙」者(PELURE PAPR),它是一種薄脆近乎透明的紙張,顏色以藍與灰色居多。早期在紙張缺乏時,常被用來印刷郵票。其中以塞爾維亞用得最多,而我國之大龍寬邊五分,也是用這類紙張印製的,故於保存上十分困難。此類紙張,也是有織紋與平行紋兩種。

  在印度與日本,有種以木纖維或稻草製成的紙,郵者慣稱它為「土造紙」(NATIVE PAPER)。這類紙都是以人工抄成,質地粗糙且顏色帶黃。許多的印度與日本早期郵票,都是採用此類的紙張印製。故其成品,常因環境或氣候之關係而變得陳舊不堪。特別是日本的手彫郵票,用此類紙印刷者還真不少哩。

  馬尼拉紙(MANILA PAPER)亦是一種粗糙的紙張,它是用馬尼拉麻的葉纖維為原料。在一八九○年代提到的馬尼拉紙,則是利用木漿製成的紙張。

  傳統的馬尼拉紙,通常都是棕黃的顏色,表面光滑而背面粗糙。它只適於製造較為低廉的信封,或是當做包裝紙用。美國所產者顏色較淡,然真正用於郵票上,只有菲律賓與南洋諸島國居多數。該類之紙張,亦分有織紋與平行紋兩種。

  蠶絲紙(SILK PAPER)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蠶絲線夾於紙內,以做為防偽之用途者,郵壇稱之為「蠶絲線紙」(SILK THREAD PAPER)。此種蠶絲線紙,係由英國於一八四七年引用於郵票的印刷。是故,該時期之英國郵票,置於燈光下可看出內夾紅絲或藍絲之線紋。

  第二種是以短蠶絲纖維混入紙漿內抄成紙張,這就是標準的蠶絲紙。美國的印花稅票,便是此類紙張之代表作。蠶絲紙的抄紙網紋與一般紙張稍有不同,有一種以短纖維混抄的蠶絲紙,其背紋經放大後呈顯像是花崗石之紋理,因此郵者便將它稱做「花崗紋蠶絲紙」(GRANITE)。.瑞士的早期郵票,多半是用此類紙張印刷。

  防止郵票偽造的方法除紙質變化外,有些國家也採用紙色來防範。例如,英國一八八七年至一八九二年發行之2½,3P與 6P的郵票,它便是採用一種高感度的易溶色紙來印製的。這種郵票只要入水,馬上就變得面目全非。一些早期的意大利郵票或俄國郵票,大部份是用此類色紙印製。

  雙層紙(DOUBLE PAPER),也曾被用來印刷郵票。該類紙張是以一層薄紙與一層厚紙,背以水溶性之膠液貼合而成。當其印成郵票後,只能使用一次而已。早年許多企圖漂去郵戳再度使用者,往往因此紙之特性而無法得逞。

  此外,使用圓盤印刷機印刷郵票時,雙層紙的末端常因膠水未乾而黏住印刷滾輪。結果,把印好的成品再度捲入機內而造成複印。通常遇到這種情形,作業人員都會把複印品剔除。不過,有時會因疏失而流入市面,變成郵者追逐的變体郵品。

  堊粉紙(CHALK PAPER),它是在成紙上塗佈一層石灰質的元素。其目的,是要防止郵票使用人漂去戳印後再度使用。因為它的表面灰質入水之後,馬上就會溶蝕導致票圖或戳記變異。如果集者想要剝離這類郵票,必須將水或溶劑滴在郵票背後的封紙上,等待水膠溶化後再以鑷子輕輕取下郵票。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許多貧窮地區的人愛貪小便宜,故而會有漂洗郵戳再度使用的現象發生。後經各地郵署之鑽研結果,這才有了堊粉紙之問世。之後,隨著造紙技術與防偽技術之進步,堊粉紙遂逐漸被淘汰。時至今日,只有些許國家的郵票採用堊粉紙印製。金箔轉印紙(GOLDBEATER SKIN)它是一種半透明狀的轉印紙張。郵票印刷前須先將票圖印於反面,然後再迻印成正圖。此種紙張印出的票圖不易消失,貼於封上也不易取下。該類郵票,常見於一八八六年發行之普魯士郵票。

  暗線條紙(RIBBED PAPER),它的暗線與鈔票上的暗線相等功能,專用來防止偽造。此種暗線是在紙張成型前,由製紙廠以特有的技術植入。美國的許多近期票用此紙印刷,故鑑辨上十分方便。除此之外,有一種叫「中國紙」者(CHINA PAPER),它是一七五○年代中國人發明的土造紙。此類紙張之特性,薄而不透光,常被用來印刷樣校郵票或試模票。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發行國家採用它。

  以上所介紹者,皆是常被使用的郵票紙張。事實上除了這些之外,尚有其他各種材質被引用。例如,金屬類的鋁箔,銅箔,金箔,銀箔等等。甚至木膜片,塑膠膜片,蠶絲纖維或棉纖維等等,也都一再地被拿來試用。只因集者擁有郵票並未去分析,故而無人知悉它的來歷。如果一位集者能細心去瞭解郵票的紙張,最起碼可說他已擁有了鑑辨的基本知識。
二.      水印(WATERMARK)

  水印有人稱它為「浮水印」,它也是屬於紙張的一部份。它的形成與紙張之製造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之成型,泰半是由製造廠在成紙前予以加上的。

  水印的圖案,常是以一個特定的圖騰或是國家與公司的縮名為主。最常見者如,王冠,星星或錨等等。我國郵票上的水印,是以太極圖與篆體「郵」字為主。太極圖常出現於早期郵票,篆體「郵」字水印則沿用迄今。

  檢查水印之便捷方法是;將郵票反放於黑色表面之紙板或木板上,滴以脫臭處理過之甲苯液。此液可將水印顯呈黑色的線條,尤其是在明亮的地方觀察。其黑線更為清晰。唯一缺點是,因為甲苯屬於有機溶劑,容易將油墨溶化擴散,故其使用時間不宜過長。

  影家版印刷的郵票,它的印油皆屬可溶性印油(SOLUBLE PR INTING INK)。所以此類的票品,儘量避免使用甲苯液探查水印。一般而言,礦物印油易溶於有機溶劑,植物性印油易溶於水。郵者探測水印之前,最好能弄清楚郵票的印刷方法或印油之性質,這樣便可避免郵票圖案破壞了。

  水印之附加方式各國不同,有些採用全面性的附加,有些採用間隔的直行或橫列。因此郵者在檢測水印時,同版紙張未必皆有水印。像土斯堪與俄國的郵票,她們是採以巨大的水印圖案,所以郵票撕開之後,每一枚票面的水印只有一小部份圖形而已。但有些國家之郵票每枚都有完整的水印,那是採以高度的技巧加以規劃的,故每一枚才會有完整之圖形。

  英國殖民地郵票為使與母國郵票區別,它們通常是以王冠加〝C.C〞為識別之水印。〝C.C〞是英殖民地「CROWN COLONIES」的縮寫,一八八二年以後「英殖民地」改為「英代領地」(CROWN AGENT OF COLONIES),所以它郵票上的水印便改為王冠加〝CA〞的縮寫。

  其實所有的郵票上之水印圖形,並不一定都是規規矩短的正印。有些是倒印,側印或反印,林林總總不一而定。因為水印只是識別之用,故郵票發行國家不會在乎它的圖形是如何的印法。

  三、票齒(PERFORATIONS):
  
  郵票之撕離,主要是靠票齒的扎痕。但是,早期的郵票並無票齒之設計。因此在使用的時候,必定依賴剪刀或其它的利器來剪割。從許多流傳至今的古票裡,很容易發現它的四周不勻稱,主票原因是操刀人技術不同之緣故。

  嗣後郵票使用者認為,用剪刀割離不如用手撕來得方便,於是才有了票齒設計的構想。最初加於郵票上的齒式是扎孔齒(ROU TTLES),它是利用扎孔器輾出的票齒。而最先使用扎孔器的是法國人。故今日許多有關票齒的術語常用法文標示。

  當時使用的扎孔器,是一長木柄頭端附加一只佈滿銳齒之小輪。當其齒輪輾過票紙,便會留下一行針孔狀的齒痕。郵票使用人,可順此齒痕將郵票撕開。由於齒尖容易磨損,加以使用者之技術低竿,故而常有畸形現象發生。而這些畸齒郵票,往往是變體票產生之源。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以扎孔器加齒的情形逐日被淘汰。因為此時的郵票設計者,已然曉悉無齒或加齒的郵票不受歡迎。所以他們在設計郵票時,自然就把票齒納入設計的範圍裡。据郵史資料顯示,從當時起至目前正之常用票齒約有下列諸型:

  (1).線狀齒:法文「PERCE EN LIGNES」,英文則是「ROUTTLED IN LINES」。它的形狀是呈「一」字的短線齒形,最常見於墨西哥郵票。

  (2).點狀齒:或稱為針孔齒,法文為「PERCE EN POINTES」
,英文為「PIN-PERFORATION」。因此類的齒孔撕離不方便,故其使用時間甚短。此類票齒,亦常見於墨西哥的郵票上。

  (3).浪狀齒:法文為「PERCE EN ARC」,英文則無其專用詞。該類型之郵票撕下呈浪狀齒痕,以德國州郡票之漢諾威票最常見。

  (4).婉蜒齒:法文「PERCE EN SERPENTIN」,英文則稱作「SERPENTINE PERFORATION」。其型似蛇行之蜿蜒狀,最常見於德國的布侖斯威克州郡郵票上。


  (5).菱形齒:法文「PERCE EN LOSANGES」,英文為「LOZENGE PERFORATION」。其齒型如似鑽石花之菱形狀,不過也有人稱它為鋸狀齒。姑不論誰對錯?郵者只需瞭解其形就可以啦。
早期的郵者集郵時,根本就不在乎票齒如何?真正注意到票齒的研究者,只有法國的勒格蘭醫生。勒醫生在他四十二歲那年,在兒子的幫忙下開始集郵。他發覺當時的郵者並不注意票齒,因此他才投入票齒之研究。

  勒醫生廣蒐各國的郵票,一枚枚地比較它們的票齒,然後擬出一個以「兩公分」長度計算票齒的定則。結果他的票齒計算定則,就一直被沿用到今天。同時,他也因此而發明出量齒規(PERFORATION GAUGE)。

  舊式的量齒規因其精確度不夠,故其測出之票齒常有誤差。在勒氏的研究心得發表於「法國集郵」月刊後,多數的郵者認為,些許的誤差不會影響到票齒的計算。但若有精密的對比。其真實度將會更佳。於是在往後的歲月裡,更精確的量齒規相繼出現。至此,對於票齒的計算也就萬無一失啦。

  西元一八六七至一九一二年間的美國郵票,在各目錄裡皆標明為「12」,然在精密的量齒規測量下,實際只有半齒之差。但在其他更精密的量齒規測量下,又會發現其他不同的齒數。是故於美國的郵界乃訂下一規則:凡是一九一二年以前的郵票,全以舊式齒規測量,以後之發行則依新式齒規測量。

  荷蘭的某些郵票,為適用於自動販賣機之需求,常將最初或最末的齒孔加大。郵者如果發現,千萬別把它當成變體。

  在郵壇上,郵者將細齒細孔之票品稱作「良齒票」(FINE PE RFORATIONS)。粗齒粗孔者是為「劣齒票」(COARSE PERFORATIONS) NS》,齒孔,齒孔毛邊不順溜則稱作「毛齒票」(ROUGH PERFORATIONS)〉。而t些上。而一些上下或左右之齒數不同者,一概稱之為「混齒票」( MM.W室DCOMPOUNDED PERFORATIONS)。通常混合齒的測量方式是,先上後下或先左後右。

  四、印刷(PRINTING):

  早期的郵票印刷,基本上只有三種方法:那就是凹版印刷法(INTAGLIO),凸版印刷法(TYPOGRAPHY)與平版印刷法(LITHOGRAPHY)。

  凹版印刷法,也就是常說的雕版印刷法(ENGRAVED)。首先是把郵票之圖案刻於軟鋼板上,然後將其模版淬硬再轉印至銅版式鋼版上。所有凹版郵票之印版,皆是依此程序加工製成的。因其版面之線紋翻版成凹線,故而稱之為凹版。

  印刷時先將油墨填滿線凹處,然後拭去多餘的油墨,再把濕潤的郵票紙迻印過版面,油墨即可附於紙上。此法印出之郵票圖案略呈浮凸,置於光下觀看票背,其線條之浮凸至為明顯。早期郵票大都以此法印刷,黑辨士與美國三分華盛頓就是其代表作。

  凸版印刷法正巧與凹版印刷相反,因其圖案之線條凸起,故印出之圖紋便呈凹狀。其印版之製作需以鉛字排版,時間消耗頗大。印刷時將油墨佈於印版,然後就可直接印刷於紙上,由於紙張在印版上需加壓力,所以票背常有凸起之痕跡。此法在製版上雖較耗時,但成本比凹版低。

  平版印刷法:初期大都是以石版為之,故它有「石版印刷法」之別稱。此法先將圖稿用藥劑拓移至石版上,俟其乾後就會有淺紋存在版面。再於版面之圖紋沾以油墨,即可將圖紋直接印到紙上。因為石版印刷是平滑面,故其成品感覺不出凹凸。近代之平版印刷已捨石版改用全屬版,這種印法稱為「造柯版」或「柯拉比亞版」,其印刷原理與石版印刷相同。

  十九世紀裡,產業革命之成果一一反映於日常生活中,印刷術當然也跟著進步。因此,一些新技巧也相繼被引用到郵票的印刷。像是;照相版印刷(PHOTOGRAVURE)及燙金印刷(GOLDFOIL ST OAMPING)就是其典型。

  照相版印刷,又稱之為「影寫版」或「映寫版」印刷法。它的製版成本比一般便宜,而且在時間上也容易控制。故自其法推出,馬上就被郵票發行者競相採用。

  它的製版方法,首先將繪好的圖案放大,然後攝製一個恰好與郵票一樣大小的反影底片。再以這張底片複製成若干正影底片,將其排列成初版備用。接著把一張高感度碳紙置於極細的紗網下感光。再把初版正像覆上感光,此時的感光紙上之影像,像是由許多小點拼湊而成,這便是第二次版。

  將第二次版帶有感光劑的那面包於銅軸上,用熱水慢慢地將其背紙漂去。跟著那些感光兩次而未曝光的感光劑,也逐漸地脫離。最後在銅軸上留下一些略帶硬度的圖紋,再經小心的腐蝕過程,整枚郵票之圖案便定像於印刷銅軸上,於是便可上機印刷了。


  照相版印刷法雖可達到省本與快速的目的,但它也有大缺點。用此法印出的郵票,常會有字體的筆劃不清晰或圖案邊緣不整齊的現象。是故,非有大量或趕時間,一般發行國還是願以他法印刷。

  燙金印刷。它是把印模藉著熱力將金屬膜燙貼於郵票上。此法乃走近世紀來才流行的玩意兒,不過此法僅限於局都小地方,整幅郵票燙金者前所未聞。

  順帶一提的印刷法是浮雕印刷法,此法是先把凹紋鑄於鋼版上,然後用另一軟鋼製成凸紋。一陰一陽的印版相互施壓,紙上便會顯出浮凸的圖紋。通常浮凸部份不上顏色,但近來的浮雕郵票,卻都已披上了色彩。
其實郵票印刷方法不只這些而已,只是它們較常被提及罷了。

  五、背膠(GUMMED):

  一八四○年黑辨士問世之時,它就是以全球第一枚背膠郵票自詡。然而在當時卻有人持以反論,因為在瑞典與希腊早就有了背膠標籤之使用。是故,在此有力的證据下,這才壓制了黑辨士的氣燄。

  一般集者剛始集郵時,對背膠並無需費神去瞭解。但集到相當程度後,背膠之研究是有其必要的。因為,背膠不僅只代表某些年代而已,它還可藉其質料與背膠技術等方面去察辨郵票的真偽。所以說,一個郵者達到相當資歷後,自然而然會去注重背膠的研究。

  郵票上使用的膠,大部份是以阿拉伯膠或糊精為主。之後,因石化科技之進步,聚脂與烯類之合成膠也被引用到郵票上。這些合成膠大都無毒,少數有毒之原因,乃是受到環境之溫度與濕度變化,以及本身聚合之化學根有關。而膠之顏色方面,也會因其與空氣接觸之時間長短有關。一般來說,在空氣中曝露過久都會變黃。有些國家為了區別起見,會將郵票的背膠摻以顏色。例如捷克的郵票與瑞士郵票,常可見到許多不同顏色的背膠。

  乙烯類合成膠(PVA),係由英國的哈里遜父子公司(HARRISO N&SONS LTD)於一九六八年引用於郵票的。它的早期之顏色為暗鈍的白色,後來改為淡黃,直到最近才變為透明。

  普通的郵票目錄裡,只有標出該版的郵票是否背膠?並未將膠之種類標示出來。不過在專業的目錄上,都會把背膠類別標示清楚。尤其是近年來,各郵票發行國的集郵報導,都有將使用的膠種印刷上去。

  背膠之保護與郵票之售價關係很大,一般背膠受到破壞的票品可能會變得一文不值。特別是一些胃口奇特的郵者,往往會把背膠列為價值的考慮因素之一。除非是罕珍孤品,否則他一定斤斤計較於背膠狀況。

  有些國家的郵票並無背膠,但因目錄上未有明確標示,故常造成集者困擾而不敢購入。如中國早期票,大陸文革期間的發行,以及其他殖民地的早期票等就是實例。總而言之,背膠問題是大是小?端看於集者之認真態度。不過從背膠裡可以找出郵票的歷史,卻是郵者不容忽視的重點。因此,有心做個集郵的研究者,絕對需以耐心去研究它。

  六、顯光劑(TAGGING):

  郵票上使用的顯光劑,不外乎冷光(LUMINESCENCE),螢光( FOURESCENCE)或磷光(PHOSPHORSCENCE)。使用之目的,是為便利信件在自動選別機上容易分類。自從「郵政人力減省計劃」的題目被炒熱之後,許多自動化的機械逐漸被引入各國的郵政服務之系統裡。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以機器來代替人力。因此,為要配合機器之功能,郵票之附加顯光劑便成為必要的條件。

  顯光劑之附加,有些國家是使用槓條為主(英、加),有些以方框為之〈南非〉。有些則是在郵票印製完成後,再予全面地塗佈(美)。這些的做法,我們統稱之為表面處理法。

  第二種方法是,將顯光劑摻於油墨中並加上顏色(澳、荷)。另一法則是把顯光劑拌入紙漿內,然後成品時再予塗佈螢光(瑞士、德國)。不論它是以何法為之,其效果都是一樣的。

  附加顯光劑之郵票,必須以短波紫外線燈方可測出。冷光物質反射出來的光波,在紫外光燈下會變出不同的顏色,故容易區辨出它。相同的道理,它的光波亦可刺激自動選別機之功能,藉以達到信件篩選與銷戳的目的。

  近世紀以來,有許多螢光劑被用為紙張的漂白劑。其中有一種稱為「超白紙」的紙張,當它經過紫外線的照射時,常因其質地之不均而反應迴異。所以這類的紙張,不能用做為顯光郵票之印刷。復因其會留下不同之反應,故也不能用於一般郵票之印刷目前許多國家採用機械替代人工,故而顯光郵票之採用也跟著普遍起來。職是之故,各種冷光劑皆被拿來做試驗。而最早研究此項的英國,做夢也沒想到它的用途會如此宏大。當其於一九五九年開始作業後,因未能乘勝追擊以致發展落於人後,認真說來,還真是可惜哩。

  繼英國之後發展顯光郵票之國家,計有德國〈一九六一〉,加拿大與丹麥〈一九六二〉,美國,澳洲,荷蘭與瑞士〈一九六三〉,比利時與日本〈一九六六〉,瑞典與挪威〈一九六七〉,意大利〈一九六八〉與俄國〈一九六九〉等等。此外,如以色列,葡萄牙與西班牙等國,也都在埋頭苦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此一與科技互補的郵票印法定能更上層樓,並且可普及到全球的各個角落。

  七、添印與再版〈REPRINT AND REISSUES〉:

所謂的「添印與再版」,大都走出自於原發行之版模而言。凡是郵資期限已過或已作廢之版,因需求而重新發行者稱之為「再版」。若是蓄意或特別之要求而使用原版加印者,我們就稱它為「添印」。不論是再版也好,添印也罷,若是未經郵署之認可,皆應稱為非正軌的發行(UNOFFICIAL ISSUED)。通常知名的郵票目錄裡,都會登錄再版式添印的資料。但有些的目錄只登錄本地或鄰近的消息,其他地區的再版或添印消息則付之闕如。因為,添印或再版大都出自郵商之手居多,如果冒然予以刊載,徒增郵者之困擾,故目錄編者,大都不會輕易地去冒險。

  美國一八七六年發行之建國百年紀念,政府曾將其再版為「一級郵資」使用,這是美國郵票最早的合法再版。而一些一八六一年以前,或是一八六一年,一八六九年,一八七五年之再版票,則全是屬於私人之添印。故美國郵壇,將其歸類為紐海文與康狄捏克局長私人添印郵票。

  我國著名之「慈壽票」,它有版以無水印之厚紙發行者,它是專供王室大臣及外國使節使用之郵票。郵史上將它稱作「莫侖道夫版」,其私它就是非正軌的添印版。而在一八九七年,因當時之海關郵務還政大清,而且郵資也重新調整,故而將慈壽票一再地添印加蓋使用,這些添印之如蓋郵票,應視為合法的添印版。

  大多數的添即或再版,其與原版票品多少會有差別。初集者當然無法去分辨,但資深郵者可依票品之紙張,背膠、票齒、顏色或水印去加以區別。所以本文一再強調,初集者必須努力充實基礎常識的用意便是在此。

  八、郵趣品與摹造品〈CINDERELLAS and FACSIMILES〉:
  童話中「灰姑娘」的故事,帶給孩子們無限的童年歡趣。尤其是那些南瓜與黑貓幻化的車馬,更讓童心詫異驚奇。然而這一切的夢景,只要子夜鐘聲響起,它便化為雲煙而回到現實。曾幾何時?女主角仙度拉〈CINDERELLA〉的名字也被引用於郵壇上。而在一陣子的仙度拉來灰姑娘去的境況下,台灣譯者索性就將它譯成了「灰姑娘」。

  然而深入研讀其文後,這才發覺套以「灰姑娘」的名詞並無法道盡郵品之內涵。因此,筆者常將它譯為「趣幻郵品」或「郵趣品」。但此作法,似乎又將冒犯了某些譯者之權威性?姑不論其後果如何?讀者們只要明白「灰姑娘」就是「趣幻郵品」,或是「趣幻郵品」便是「灰姑娘」這就夠了。

  所謂的「趣幻郵品」,簡單的說它就是正規郵品之外的產物。舉凡空幻古怪之郵票,膺品與其相關之郵品皆屬之。像是一些私自發行的郵票,圖卡或封片,展覽會之入場券與籤條,地方性之印花稅票,煙酒票,車票,船票,海報與商標等等。甚至有些趣幻郵品的蒐集者,還將地方發行之加徵郵票或標籤,電報郵票,以及正版票之樣票或試色票皆納入蒐藏的範圍。

  空幻古怪的郵票,它是出自於一個虛無飄渺或是全憑臆造之發行。有些是不存在的國家,有些是子虛烏有的政府。例如郵壇常見的西旦王國(KINGDOM OF SEDANG),千里達自治區(PRIP N-CIPALITY OF TRINIDAD)或維那斯市郵局(VINAS CITY POST)等等之郵票皆屬之。

  另有一種是;或許有這麼一個地名或都市,但其發行既不屬於政府也不屬於私人,而是屬於一個團體私自發行之郵票,像這種也可歸類於幻趣郵票。如美國猶他州的摩門教郵票,阿侖泰勒氏發行之瓜地馬拉與烏拉圭之虛構票,以及南摩鹿加的臆造票等等。

  摹造郵票(FACSIMILES),是種仿膺或考貝原版票之郵品,但此類郵票不能當郵資使用。例如,目錄上或集郵報導上的圖片,就是此類郵品之代表。早期莫恩斯目錄(MOENS CATALOG)內許多插圖被人割下當郵票使用,後來才拍場拍出時郵者購入大為震怒。唯因此類實封珍稀,得標人不願捨棄,流傳至今也就被列為幻趣郵品之一。

  摹造票的初期,郵者將它用為填補郵冊空白。後來一些郵者,便將它當成蒐集品。是故,為防止誤用之事重演,發行者多半會在票上加蓋「摹造」或「參考」之字。如在德國,會以「FALSCH」或「FASSIMILES」加蓋。日本是加蓋「MOZO」、或「SANKO」,而在法國的則是加蓋「FAUX」。這些辨識的加蓋,大都是蓋在票面或票背上。

  九、庫存品或銷蓋票(REMAINDERS & C.T.O):

  郵票發行常會餘下庫存,為免積壓故常會以拍賣或銷毀處理。拍賣出去的庫存票,因怕買入者拿以當成郵資使用,故於出庫時一定會把郵票打洞或劃線,甚至銷戳為之。這類郵票在集郵界非常流行,只因購買人不知其詳,以為它們是使用過的舊票。

  全球銷售庫存票品最多者,是位名叫尼可拉斯西貝克(NICHO LAS F.SEEBECK)的郵商。在西元一八八○年代與一八九○年代裡,他與中南美好些個國家政府簽立郵票供應的契約。當他取得合約後:復與美國漢彌頓銀行簽訂印刷合約。於是便把中南國家委託的郵票,全部交由漢彌頓銀行印製。

  在此三角合作之下,西貝克不僅賺進了大把的鈔票,而且還獲得中南美合約國庫存郵票的銷售權。此外,他還獲得版模的添印或再版之優先使用權。因此在當時的郵者,凡是需要補齊中南美國家的郵票者,莫不是我上西貝克的郵票公司購買。

  西貝克為鞏固其利益並為方便於區別,凡是經由其公司流出之郵票,一律於票背加蓋「SEEBECK」。故集者發現背面有此鈴記之郵票,便可篤定它是與原版無異之真品。西貝克之郵品,除供應郵商之外,尚有一種套組包裝者是直銷給集者的郵品。

  與庫存品銷戳相反的便是新票預戳,或稱之為銷蓋票(CANC ELLD TO ORDER-C.T.O)。這種票品,起先只有少數的發行國在供應。但十九世紀末集郵活動暢興後,許多發行國的集郵局也加入此項服務。時至今日,可說全球的發行國都有此項供應。

  蓋銷票的製作,目的是想保留票背之原膠,但又要有首日戳之存在。是故,大多數的蓋銷票是以首日戳為之。而其型式則是以單枚票,雙連,四方連或多方連,大全張或實封為主。

  此一啟源於一八八五年的集郵品項,流傳至今已變得意識朦朧,曖昧難分的地步。有些人認為,它的價值該介於新舊票之間。有些人卻認為,它應比實寄後的舊票之價值低。不過在郵商的看法,似乎是傾向於後者。因為大多數的郵票目錄上,皆標榜蓋銷票價值低於舊票。

  十、膺票與偽造(COUNTERFERTS AND FORGERIES):

  凡未經授權認可之發行,或仿印已發行之圖案之郵票,一律稱之為膺票或偽造票。戰爭期間為擾亂敵方郵政之發行,我們也將它歸列於偽膺票品。偽造郵票的目的,大都是因集郵市場需求所致。而偽造的範圍,則視情況而定。當某些票品價高或難求時,偽造必定隨之泛濫。

  然有些偽造者,卻是以盜用為目的。他專偽造一些常用的郵票,然後將它流入市面當做郵資使用。但以目前之偽造風氣來看票,是以集郵目的者居多數。

  根据郵史之記戴:世界最早被偽造的郵票,是一八五四年西班牙發行的四夸特〈4-CUARTOS〉洋紅票。它的原票係以凹版印刷,但偽造者採用的是平版印刷,所以很快便被集者識破。後來又有版採以彫刻版印製,然集者已有前車之鑑,故爾上當者不多。

  接著西班牙之後,奧國,尼泊爾,薩丁尼亞,羅馬州郡票,以及英國的電報郵票也相繼被發現膺品。其中,以一八七二年英國證券交易所之電報票偽造案最轟動。它是一枚綠色一先令郵票,不知何時開始被大量地偽造使用?其發現之經緯大致是這樣的;

  當時英國的證券交易,全是以電報進行交割,故電報之進出十分頻繁。每封電報上,都需貼上一先令的郵資。而交易所接到電報登錄完後,便將電文與外封堆置一角。過了好些年後〈一八九八年〉,這些廢封已滿倉庫,於是交易所便將它售予廢紙廠回收。

  廢紙廠運走之前,此批舊封已有人取走一些。取得人帶回家準備割下郵票時,發覺有些郵票感到怪怪的。因此他便把這些怪票,送到郵總局要求鑑定。鑑定的結果,它果然是膺品。郵總為清查來源而找持有人,持有人將來源告知,郵總遂至廢紙廠查驗。

  郵總之人來到紙廠,那堆廢紙已被處理了三分之二。從剩餘的舊紙堆裡,郵總發現每三封就有一封貼的是膺票。若以臆測方式推論,至少有數萬英鎊之值被貼偽票。此發現郵總大驚,遂急忙下令將一先令郵票改圖重新發行。此事曾喧騰一時,但最後卻是以不了了之收場。

  集郵的偽造票〈PHILATELIC FORGERIES〉,發現於一八六○年。這些被偽造出來的票品,在早期的名郵家之集內也常有之。其實許多偽造品質非常粗劣,外行人一眼也可辨別出來。可是名家們願意集藏它,其心思實在令人費解。特別是如郵王費拉利之流,竟也時常地去周濟偽造者,其行徑更是耐人尋味。

  早年最常供應偽造票者,是在漢堡名叫吉布魯德史匹洛(GEB RUDER SPIRO)的印刷商。之後以偽造而著名者有:亞倫泰勒(S. ALLAN TAYLOR),喬治胡謝(GEORGE HUSSEY),詹姆士朱帝(JAM ESCHES CHUTE),喬治弗侖(GEORGE FORUNE),班哲明沙皮(BENJAMI N&SARPY),朱流斯戈登諾(JULIUS GOLDNER),歐芮格里亞(E.ONEGLIA)與莫瑟爾(L.H.MERCIER)等人。而在廿世紀裡著名的有:佛蘭哥斯弗奈爾(FRANCOIS FOURNIER),顏史培拉底(JEAN SPERATI)與有「R先生」之稱的大量偽造者榮德遜(RAOUL DE THUIN)。

  這些偽造者縱橫於郵界數十年,為郵壇帶來不小的震撼。同時他們的偽造技巧一山比一山高,故有許多內行與外行集者大上其當。他們所偽造的郵票,大都是以古典與變體居多,因為這類票品獲利高且易於脫手。後來因市場需求日寬,偽造之範圍便擴至中價位郵票。然而至目前,連低價位之郵票也難逃偽造之手。 

  偽造票的流通管道,變體或珍品皆經由不肖之郵商仲介。中價位與低價位者。則是羼入郵袋包內直接售予集者。但不論其透過任何管道,郵商總是脫離不了關係。行家曾說:「防範之道十分簡單,只要郵者充實郵識,多與原票比較,偽造票便難得逞。」話雖不錯,可是做起來大有困難。一般認為;還是郵商的澈底自覺,這才是正本清源之計。

  十一、整修與變造〈REPAlR RESTORATlON and FAKES〉:

  郵者對郵票的蒐集,常常都會要求票品之完美,故而郵壇才會出現「郵票整容或修飾」的行業。這些業者,除以細心的技巧為郵票整容外,有時還會大動手筆去變造郵票。然這些經過手術的郵票之外觀可達完美地步,但卻經不得透光的檢驗。所以聰明的郵者買郵票時,都會把郵票置於光源極佳的地方做透光檢驗。有此一手,任何的瑕疵與修補皆難逃其法眼。

  郵票的整容工作,大都是用軟性的橡皮擦,輕輕地擦去票面上的髒物或污點。有些則是以中性皂水輕泡去污,但這些工作皆需小心翼翼進行。否則,很容易傷及票面上之圖形。另有一種清除污點的方法,是以膠帶覆於污處,加壓過後再輕輕撕離。然此法之損傷率極高,除非是萬不得已,最好儘量避免使用此法。

  整容後的郵票,如何才算可被接受的程度?那完全得看郵者的要求。普遍來說,票面的污髒黑點或劃線以肉眼看不出為準。如果利用光或熱來移去顏色污點,則需掌握住紙質的特性,不然它會因紙質而變化原有的色澤。

  修飾郵票的功用,恰巧與整容相反。它是在郵票上加上小點或是添加飾紋,或是加上減去票齒,或是重新補上背膠。這些整容或修飾過的郵票,在一、二十年前尚可被郵者所接受,但在今日郵壇就會被冠以「變造郵品」或「膺造偽品」的名詞。

  整容過的郵票,它的售價不會改變,有時還比原價來得高。修飾之郵票,因其面貌已與原票大有出入,故其價值則是因人而異。但不論是整容或修飾過的郵票,除非是專家,外行人根本就無法去分辨它。

  所謂「變造」,就是用真票漂去圖案,然後加印所需之圖形或字體之票品。這類票品比偽造來得高明,但同是干擾郵壇的不良份子。一九五○年代曾經流傳這麼一則故事;有位學生對外人說;他的打工就是專門在變造郵票。据他自已的估計,從其手中經過變造之郵票至少三萬枚以上。由此故事之顯示,「變造郵票」橫行於郵壇已是個不容置疑的事實。

  耳語傳說,此種變造郵品已隨集郵活動之蓬勃而有增無減。是故,郵者理應勤於郵史郵識之研讀,並且要博採聽聞,時時檢驗自己的集品是否已遭其入侵?而在新郵品購買時,最好能透過誠實可靠之郵商並取得其保證。

  根据這位學生的說法;流入郵市的變造郵票,大約百分之八十為重新背膠,重新加齒或去齒,或是偽造加蓋假戳,或是加蓋變值等等。其涵蓋之範圍十分廣泛,故集者需小心防範。他說,郵票可用化學處理法改變其顏色。比如,一枚暗淡紅色的郵票,經過某化學液之滴泡,可將其顏色為為藍色。經此變造後,它已是枚高價的奇珍。漏色的變體,也可以人工變造。乃至於加蓋票上之加一點或減一點的變體,對變造者來說都是輕而易舉之事。

  有些的郵票被變造者漂去圖案。然後重新印上別的圖案或顏色,一枚價值高昂的變體,便這樣悄悄地溜入郵市裡。部份郵票的邊,變造者可技巧地加上飾紋。原本只是一枚修理過的郵票,它卻可以當真票售予集者。如果變造者將花飾漂去,加印倒反的飾紋,則這枚普通郵票就變為邊框倒印之珍品。

  一枚薄紙印成的校樣票,可能會在變造者手中加以背膠,使之成為一枚使用中的真票。或許一枚印刷在卡紙上的樣票,變造者可用利刀片將其割下並貼用於封上。凡此種種技倆,最後雖然都會穿幫現形,但其受害者已是無法估計矣。

  加蓋或改值之戳記,是變造者之最愛。因為這些票品大都產生於一八八○~九○年代,時間既早且又不易察覺。幸好這些變造或偽迼,大部份已被細心郵者揪出並已列成記錄,故其欺騙技倆己無所遁形。然而有項變造品卻被忽咯了,就是添印或再版票加蓋「SPECIMEN」的偽品充斥於市。

  「樣票」〈SPECIMEN〉,本是提供給郵總鑒核或促銷用之版本。早期集者對此票品無多大的興趣,其後集郵品興起多元化之風,它才成為蒐藏的對象。平心而論,此項郵品不該比真品行情好,但物以稀為貴的心理作祟,自然它的行情便也水漲船高啦。

  最近變造者又有了新的動向,他們認為變造郵票之技倆業已曝光,因此就把方向轉到實封的變造上。於是一些「第一次大戰」或「第二次大戰」,甚至古早封之變造紛紛出籠。另外一群變造者,則是投入珍罕孤品之變造。

  這些變造者視法為無物,其心態乃是看準人性之弱點而為之。最不可原諒者,該是那些不肖的仲介者。再加上郵者追珍逐奇的心理,遂為變造者建起一道有力的防護牆。因此,郵壇識者只能將其經驗與閱歷公諸於世,至於防堵之道唯賴集者自己的拿捏了。

  十二、後記:

  郵海深邃,浩瀚無涯。許許多多的智識,並非三言兩梧可以道盡。顧自集郵活動興起之後,前輩們在此荒蕪之旱地裡,業已投入無計之心血方有今日之些許綠意。後繼郵者除續接傳承之外,當思如何發揚與綿延。而在其過程裡,並非憑著血氣之勇便可蹴及目標。

  唯有努力不懈,廣開觸角,方可達竟其功。上些摘譯之基礎知識,便是達竟其功之奠腳石。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郵者若能紮實地法消化它,則我郵壇之光皇指日可待。此亦譯者不厭其煩地迻譯之目的,願與郵壇同好共期許。  【完】  
級別: 新手
UID: 2758
精華: 0
發帖: 3
升級點數: 1 點
金錢: 103 金幣
線上時間: 6(時)
註冊時間: 2005-12-26
最後登錄: 2007-10-29
1樓  發表於: 2005-12-26 16:44

好帖子,受益匪浅
http://blog.xuite.net/c0916439
級別: 討論區版主

UID: 1172
精華: 6
發帖: 3362
升級點數: 1568 點
金錢: 37374 金幣
線上時間: 993(時)
註冊時間: 2005-08-28
最後登錄: 2024-03-28
2樓  發表於: 2005-12-26 20:04

中原浪子兄---剛登錄會員.歡迎參觀各討論區.有您意想不到的收穫
歡迎參觀黑人集郵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c0916439966/twblog
大陸郵友請進入清清集郵網參觀
http://chch.idv.tw/phpwind/read-htm-tid-7123.html
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還沒來,懊惱.得意.擔心.期待都是妄想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宋.無德禪師
級別: 禁止發言
UID: 21
精華: 0
發帖: 1051
升級點數: 146 點
金錢: 30 金幣
線上時間: 171(時)
註冊時間: 2004-09-21
最後登錄: 2015-04-24
3樓  發表於: 2005-12-26 21:44

+分~~
級別: 郵務士
UID: 528
精華: 0
發帖: 1412
升級點數: 233 點
金錢: 2830 金幣
線上時間: 259(時)
註冊時間: 2004-09-30
最後登錄: 2024-03-19
4樓  發表於: 2005-12-29 12:43

好~
Time now is:03-29 07:36,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7.3 Certificate Game Code © 2003-09 PHPWind.com Corporation style by xiaoqiang.name